或里热极甚,腹满实痛,烦渴谵妄,须可急下者,以大承气汤下之,三一承气汤亦妙也。动在足趺阳之经,故曰趺阳。
宜四逆散,疏达厥阴。此药大宜续筋接骨。
咳加生姜、细辛、五味子。或大下后,或再三下后,热势尚甚而不能退,本气损虚而脉不能实,拟更下之,恐下脱而立死,不下之则热极而死,寒温诸药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;或湿热内余,下利不止,热不退者;或因大下后湿热利不止而热不退,脉弱、气虚,不可更下者;或诸湿热内余,小便赤涩,大便溏泄、频并、少而急痛者,必欲作痢也,通宜黄连解毒汤以解之也。
六气为本,三阴三阳为标。则仁人孝子之心具在此。
风眩者加川芎、防风各半两,石膏三两。阳动则阴随,气运则血行;阳滞则阴凝,气弱则血死;血死则肌死,肌死则病未有不死者矣,必调其阳,和其阴,然后气血匀,二者不可偏废。
弦主于风,或如琴弦,或如张弓者,弦之太过也。经言三阴证者,为邪热在脏、在里,以脏与里为阴也,宜下热者也。